九游野生娱乐动物园 -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动物园
有的网友表示犀牛也能养吗?还有人单纯地觉得饲养犀牛十分稀奇,在这名男子的账号下面还有很多关于犀牛的视频,有的是喂奶,有的是小西牛练习短跑。
原来这名男子是一名兽医,在一家专门做繁育研究的公司饲养犀牛,但是并不对外开放,人们也不能到现场去看犀牛,只能在网上“云养”。
事实上中国还真的有犀牛,不是用来做繁育研究的,也不是饲养在动物园中的,而是真正的野生犀牛,只不过,这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
在20世纪,中国最后一头犀牛死亡之后,它们就在中国彻底绝迹了,至今也没有发现新的野生个体。
“中国犀”只是一个笼统的称呼,它一共包括三种犀牛,分别是爪哇犀、印度犀和苏门答腊犀,它们曾经广泛地生存在中国的土地上。
2024年8月15日,光明网报道,在贵州遵义发现了一具骸骨,上面保留着较为清晰的牙齿,应该是来自一种远古动物,经过鉴定之后,确认它来自苏门答腊犀。
它们是现存的体型最小的一种犀牛,曾经广泛地分布在中国还有东南亚多个国家,但是现在它们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全世界也不足百只,并且栖息地范围也大面积缩减,现在只局限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到和婆罗洲。
更新世时期,中国犀在中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广泛分布,尤其是在广东、福建和云南等地的热带、亚热带森林中。
在中国古代,犀牛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3000多年前,它们遍布大半个中国,数量十分可观。
犀牛在《山海经》、《礼记》等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被视为珍稀动物或神秘力量的象征,它还常作为王室礼器或纹饰出现在青铜器和玉器上。
在一些皇家狩猎记录中,也有它们的身影,最早见于甲骨文中,殷商时期贵族以狩猎到犀牛为荣。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了西周时期,再加上当时时常有野兽下山伤人糟蹋庄稼,于是朝廷就下令驱逐围猎。
后来人们发现犀牛的皮肤十分坚韧,在没有热武器的时代,这就是抵御敌人攻击的最佳防御武器,制作坚固的甲胄。
在这样的猎杀之下,犀牛的分布范围逐渐缩减,以致春秋时期,在中原一带就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了。
以致到了秦朝统一六国,一些来自现在东南亚的驯养犀牛被进贡给了朝廷,此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犀牛都出现在贡品当中,期间只有很少次的断供。
中国犀数量的下降让这些贡犀变得异常珍贵,很多人甚至还会写诗文来赞颂,犀牛还被用于宫廷表演,在唐代兴盛一时。
后来因为气候的突然转凉变化,犀牛难以适应,在中国境内的数量也已显著减少,到明清时期,只有非常零星的分布,到20世纪全部品种的犀牛就已经在中国绝迹了。
人为的猎杀只是犀牛绝种的一方面原因,在古代战争纷乱的年代,很多植被都因此遭到了破坏,这也给犀牛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犀牛的栖息地逐渐缩小,其分布范围从中国东南部退缩到西南地区。
更新世晚期的气候变迁导致中国南方的热带雨林面积急剧缩小,犀牛赖以生存的湿地和森林栖息地被破坏,其种群数量大幅减少。
并且犀牛的繁殖周期较长,雌性每次仅能产下一头幼崽,这使其种群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
中国犀作为古代中国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灭绝是人类活动和自然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
虽然它们已在中国境内消失,但它们的生存困境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全球濒危动物的保护工作。
目前分布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犀牛处境也并不乐观,印度犀目前分布于印度和尼泊尔,野生种群数量约为4000头,已得到一定保护。
苏门答腊犀的野外种群不足80头,被列为极危物种,爪哇犀仅分布在印尼爪哇岛乌戎库隆国家公园,数量约为70头,种群极度脆弱。
在国际上犀牛因为犀牛角的原因而遭到了严重的盗猎,很多的犀牛都因此而丧命,这也是目前犀牛野生种群面临的最大威胁。
虽然犀牛已在中国灭绝,但是人们仍然在致力于保护犀牛,也在积极的进行国外引种。
2013年3月28日,中国网报道,云南普洱在三年前从南非引进了7头犀牛,经过两年多的适应之后,它们会被逐渐放归到犀牛在中国的原始栖息地云南普洱。
除此之外,人们还在努力地研究人工繁育技术,像是云南这位“放牛”的男子,他所从事的正是这方面的工作。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品种的犀牛野生种群都在遭受这不同程度的威胁,它们仍然需要人们的保护,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对于保护它们这些珍稀濒危物种也是极大的保障。
上游新闻《云南一男子“在线养犀牛”走红:喂牛还要“遛牛” 不对外开放》,2025-1-23
光明网《爱吃水果爱唱歌,它是冰川时代的昔日遗民,如今却只剩下几十只……》,2024-8-15
中国科普博览《从被宫廷饲养到如今接近绝迹,犀牛家族经历了什么?》,2024-11-7
中国网《灭绝80年的犀牛将通过引种放养重返云南普洱》,2013-3-28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