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野生娱乐动物园 -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动物园
《中国科学报》记者3月21日从中国海洋大学获悉,该校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教授孙进主导发现的深海软体动物——神龙毛皮贝(Chaetoderma shenloong),入围国际权威海洋生物数据库世界海洋物种登记簿(WoRMS)发布的“2024年度十大海洋新物种”榜单。据介绍,该研究样品采集自水深1385米的中国南海海马冷泉,身体呈蠕虫状,体表无壳,覆盖有角质层和细小的钙刺,故称毛皮贝,常以硅藻、有孔虫等为食。尾腔动物多深埋于底质,除非特意采集,否则难以被外界发现,加之本样品采自深海冷泉,更为这种动物增添神秘感。该物种状似“游龙”,身披“鳞甲”,让人联想到中国成语“神龙见首不见尾”,故取名为“神龙毛皮贝”。神龙毛皮贝的发现不仅填补了中国尾腔动物研究的空白,更首次证实该类群在化能合成生态系统中的生存能力,为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开辟了新维度。随着深海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需求日益增长。神龙毛皮贝栖息的冷泉生态系统对环......
日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甲壳动物多样性研究取得新进展,科研人员在冲绳海槽水深1200多米的热液区发现了甲壳动物蔓足类1新科1新属1新种,在我国尚属首次。海洋所沙忠利课题组在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冲绳热液航次采集的大型生物标本中,发现了形态特征特别的铠茗荷标本,其柄部没有鳞片,头部具有附板,
原文地址:儒艮、鲍鱼、柱状珊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当地时间9日更新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又增添一些海洋物种。据新名录,所评估的海洋物种中近10%面临灭绝危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当天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宣
我国南海拥有独特的海底地貌和复杂多变的海流,近岸和岛礁有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生态系统,中央海盆有深海平原、海山、冷泉等多种生境,为软体动物等海洋生物提供了优良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孕育了极其丰富的海洋生物多样性。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公布,其科研团队多次在我国南海进行海洋调查,发现并命名了9个
日本环境省10月23日说,日本将制订国内首个综合性濒危海洋物种名单,名单中将包括鲸等哺乳类、鱼类以及海藻等海洋动植物。据共同社报道,日本环境省计划与水产厅合作,组成专家小组,调查濒危的各种海洋物种,并将灭绝危险程度分为“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灭绝”、“灭绝的危险性正在增大”等级别,用
研究人员发现海水表面pH值下降了0.1,这比一个世纪前世界工业化开始时的pH值下降了25%。这一环境将胁海洋物种的繁殖。 网易探索8月8日报道 每日科学网站报道,尽管人们都深信被誉为“地球生物圈大型缓冲器”的海洋,其化学平衡将永远不会发生改变,但是最近哥德堡大学研究人员的发现却着实给人们带来了严重
近一个月来,我国多地接连发现了新物种。三峡白前、雅江舌喙兰……这些新物种是什么?发现新物种之后应该如何做?接连发现的新物种,以植物学家命名近日,浙江和海南两地发现了一种名为“白盖鸡油菌”的新物种,并引发热议。不少网友围绕“能吃吗”“好吃吗”展开讨论。白盖鸡油菌是真菌界的新物种。近一个月来
7月12日,“向阳红03”船奔赴太平洋执行中国大洋45航次科考任务。长时间出海,能否吃到足够的新鲜蔬菜对人的健康十分重要。令科考队员们欣喜的是,在本航次中,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最新的“基于海洋微生物特殊功能的新型栽培基质的研究”,或许能为船员们带来口福。 远洋航行期待“一抹绿”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张海滨团队及其合作者在南海及西北太平洋海域发现多个深海蛇尾新物种及新记录种,相关三篇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ZooKeys、European Journal of Taxonomy上。 蛇尾是棘皮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类群,约有2100个已知种,在全世界海洋中广泛分
《中国科学报》记者3月21日从中国海洋大学获悉,该校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教授孙进主导发现的深海软体动物——神龙毛皮贝(Chaetoderma shenloong),入围国际权威海洋生物数据库世界海洋物种登记簿(WoRMS)发布的“2024年度十大海洋新物种”榜单。据介绍,该研究样品采集自水深1
原文地址:记者4月13日从湖南南岳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该局工作人员4月11日在山上巡护时发现,此前在南岳衡山发现的新物种南岳老鸦瓣已开始结果。
记者4月13日从湖南南岳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该局工作人员4月11日在山上巡护时发现,此前在南岳衡山发现的新物种南岳老鸦瓣已开始结果。 结果的南岳老鸦瓣。 早前,该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前往南岳衡山祥光峰一带例行巡护时,发现了五百多株南岳老鸦瓣新小样群。经权威机
原文地址:年,贡扎加叶蛙在巴西东北部被发现,那里可能有更多未被描述的脊椎动物。图片来源:DIEGO J. SANTANA 参与绘制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地图的生态学家现在已经迈
从广东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获悉,保护区科研人员发现一堇菜科植物新物种,命名为河源堇菜。该学术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北欧植物学杂志》发表。广东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叶钦良是河源堇菜发现人之一。据他介绍,2021年2月,保护区科研团队和中山大学科研团队在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
近日,记者从福建省林业局获悉,福建在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普查过程中,在福州市永泰县发现了漆属新种——少叶漆。该成果在国际权威分类学期刊Phytotaxa上发表。
近日,译林出版社“译林人文精选”丛书推出《物种起源》新的中文译本。该译本与时下通行的《物种起源》中译本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版本的选择。 在1859年至1872年间,《物种起源》一书总共出了六版。其中第一版与第二版相隔只有一个半月。在其后的12年间陆续出版的四个版本中,达尔文作了大量的修改,
经过将近5000亿次的尝试,美国德克萨斯大学(UT)奥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员,见证了一个罕见的事件,也许解决了一个进化的难题:内含子——位于基因中的非编码DNA序列,在基因组中是如何增加的。研究结果发表在《PNAS》杂志上,解决了关于新物种进化的基本问题,并可以增进我们对于“基因表达以及癌
英国和巴西研究人员8月25日发布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说,地中海一海域因火山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酸化后,那里的海洋生物种类大幅减少。研究小组在新一期英国《地质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上发表论文说,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一地中海海域发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开放获取学术期刊《科学报告》最新发表一篇气候变化研究论文,研究人员在分析了三个夏威夷的珊瑚物种后发现,一些珊瑚物种对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暖化和酸化所产生的影响具有韧性。这项研究结果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部分珊瑚在海洋环境变化下的潜在生存及适应能力。 该论文称,世界各地的珊瑚礁面临着
中新网巴黎12月7日电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7日开幕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正在加快绘制一些特殊海域的海洋物种图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天透露,正在25个最独特的海洋保护区记录当地物种,以此为基础构建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图谱。对这些样本的分析,将
科斯莫角龙头的艺术模拟图一些科学家9月22日说,他们在美国犹他州沙漠地区发现两种全新恐龙的化石。它们可能与三角龙是近亲。这两种新恐龙都是食草恐龙。其中一种命名为科斯莫角龙,是人类至今发现的头部“装饰”最多的恐龙;另一种命名为犹他角龙,头部有5个角,体型相对较大。美联社报道
最近,来自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Sandra Knapp突破传统,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公布了其新发现的四种茄属植物。在生物分类学界内,这一将植物新物种命名的论文发表在纯电子版期刊的尝试尚属首次。此举为将来植物新物种的分类命名进入网络时代做了有益的尝试。 根据
4月,福建省建瓯市林业局科研人员在位于鹫峰山脉的建瓯市水源乡横路村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普查过程中,发现了大戟科大戟属植物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修大戟”。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权威期刊《Systematic Botany》上发表。
原文地址:中新网昆明7月5日电 (盛家瑔)记者5日从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脊椎动物演化研究中心获悉,此前发现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苴那村的鼬类化石经鉴定属于貂鼬(Eirictis)的一
近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以下简称广州海洋实验室)魏辅文院士团队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广东省科技厅等项目的资助下,在海南发现了一种新的半索动物,并命名为魏氏舌形虫(Glossobalanus weii)。相关成果发表于《动物之谜》(ZooKeys)。魏氏舌形虫外部形态。研
今天(11月30日)上午,浙江丽水市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在市行政中心举行。会上宣布丽水市发现一个淡水鱼类新物种——瓯江小鳔鮈[bio jū] (Microphysogobio oujiangensis),并正式发布《丽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这也是全国首个地市级层面的
记者15日从井冈山大学蜘蛛生物学研究团队了解到,该团队近年在对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管蛛资源调查中,发现了一种蜘蛛新物种。上述研究成果已在国际期刊《Biodiversity Data Journal》上发表。据了解,井冈山大学蜘蛛生物学研究团队在此次资源调查中,共计发现两属四种蜘蛛,包
原文地址:记者1月28日从湖南师范大学获悉,该校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于1月17日在ZooKeys上报道了一种来自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的脊蛇新种,以模式产地湖南南山国家公园为词源,命名为南
近日,江西省万安县第二中学的生物教师曹正华和郭文青在居住小区雨棚的墙体上面发现生长了一小片“蘑菇”并伴随了周边苔藓的枯黄现象。两位老师联想到了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故事,从而提出“蘑菇是否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导致了苔藓枯黄现象发生”的疑问。出于专业敏感性,曹正华没多想便联系到了中